Alpha Youtube Channel!!
College Freshman Admissions Support Programs!
Info delivered!
北京大学(英语:Peking University,缩写为PKU),简称北大,创建于1898年,初名京师大学堂。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,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,行使教育部职能,统管全国教育。1912年,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。1916年至1927年,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,“循思想自由原则、取兼容并包之义”,推行改革,把北大办成以文、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,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、五四运动的策源地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北大与清华、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日本战败后,北京大学回到北平。1952年院系调整后,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、清华、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、人文学者,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。2000年,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。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、人文学科、社会科学、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。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。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、公主府等地,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(燕园)。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,主要景观有未名湖、博雅塔等。
1898年6月11日,清光绪帝颁布《明定国是诏》开始戊戌变法,诏书中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。随后,梁启超草拟了《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》,并在7月3日得到光绪帝批准。这份章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制纲要。章程规定,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。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兼为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。章程规定,京师大学堂遵循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方针,课程分普通学、专门学。
1900年,义和团运动爆发,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。1900年8月3日,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。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,京师大学堂再次受到毁损。1902年1月10日,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,“责成经理”京师大学堂,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。辛亥革命、清朝灭亡后,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,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。10月,由于派系斗争等因素,严复辞去校长职务。1914年,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。此时已有黄侃、辜鸿铭、钱玄同、马叙伦、陶孟和、冯祖荀、何育杰、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。
1916年12月26日,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。1916年至1927年,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,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。蔡元培主张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”,“循思想自由原则、取兼容并包之义”,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。他辞退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国、外国教师。蔡元培仿效德国大学的管理制度,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、民主管理的制度。他设立了评议会,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,评议员由教授选出。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旁听生制度,使北大的学术活动对社会开放。北大还创办平民学校,为一般民众提供教育。1920年,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,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,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。1917年,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、文科学长,将他创办的《新青年》迁至北京。胡适、钱玄同、刘半农、李大钊、沈尹默、高一涵等北大文科教授参与《新青年》编辑,倡导民主与科学。胡适发表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陈独秀作《文学革命论》,鲁迅写出《狂人日记》《孔乙己》《药》;陈独秀与李大钊创办《每周评论》,北大学生创办《新潮》《国民》等刊物,宣传新思想、新文化,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。1919年5月4日,北京大专院校三千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游行示威,“五四运动”爆发。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。7月底,日军先后占领北平、天津。遵国民政府教育部令,国立北京大学、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迁至长沙,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,11月1日起上课,设17个系,有147名教师,至11月20日有三校1120名学生报到。长沙临时大学组建仓促,缺乏经费、图书、设备,办学条件非常困难。1937年底日军攻破南京,局势进一步恶化,日军空袭长沙更加频繁。1938年1月,国民政府批准临时大学迁址云南昆明。1938年4月2日,学校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,仿效苏联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。1949年,北京大学农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(今中国农业大学)。1950年,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(后来改名北京医科大学,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)。1950年,北京中法大学撤销,其文学院文史系、法国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大,理学院数理系、化学系部分并入北大。
京大学现有人文学部、社会科学学部、理学部、信息与工程学部、医学部共五个学部,直属院系共53个,学士专业120个,硕士专业242个,博士专业212个。1988年,北大提出“加强基础,淡化专业,因材施教,分流培养”十六字办学方针,遵循方针推行了教学改革。2001年,北京大学开始“元培计划”,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实验。参加元培计划的学生实行学分制、导师制、弹性学制,入学只分文理科而不分专业。2002年起,北京大学在本科招生时实施大类招生模式。至2004年,除外国语、医学类专业之外,其它专业都实现了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,学生入校完成1至2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可在本院系内选择专业分流。中文系、化学学院等院系还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。自1989年起,北大开始试行辅修、双学位制度,至今大多数院系已开设有辅修或双学位课程,全校有30%的学生攻读辅修和双学位。北大还开展跨学科培养项目,如文、史、哲、考古、外语五院系开展的古典语文学班、元培学院开设的古生物学专业。北大在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、计算机科学、环境科学六领域实施了“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”,由知名学者为学生开设课程和讨论课,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以开展个性化辅导,通过国际交流、学科竞赛、科研训练方式培养学生。北京大学自2012年秋季开始试行“小班课教学”,结合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的方式培养学生。课程体系方面,北大缩减了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,减少了本科生必修课比例,增大学生自由选课空间。1998年起设立主干基础课,2000年9月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。另外,为加强学科交叉,还设立了学科大类平台课。北大设立了多项基金,资助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。北大还与早稻田大学、耶鲁大学等校开展了联合培养项目。此外,北大开设暑期学校、网络公开课,将课程资源与社会共享。
Register now! (Free)
北京大学(英语:Peking University,缩写为PKU),简称北大,创建于1898年,初名京师大学堂。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,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,行使教育部职能,统管全国教育。1912年,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。1916年至1927年,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,“循思想自由原则、取兼容并包之义”,推行改革,把北大办成以文、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,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、五四运动的策源地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北大与清华、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日本战败后,北京大学回到北平。1952年院系调整后,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、清华、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、人文学者,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。2000年,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。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、人文学科、社会科学、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。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。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、公主府等地,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(燕园)。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,主要景观有未名湖、博雅塔等。
校史
1898年6月11日,清光绪帝颁布《明定国是诏》开始戊戌变法,诏书中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。随后,梁启超草拟了《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》,并在7月3日得到光绪帝批准。这份章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制纲要。章程规定,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。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兼为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。章程规定,京师大学堂遵循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方针,课程分普通学、专门学。
1900年,义和团运动爆发,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。1900年8月3日,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。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,京师大学堂再次受到毁损。1902年1月10日,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,“责成经理”京师大学堂,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。辛亥革命、清朝灭亡后,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,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。10月,由于派系斗争等因素,严复辞去校长职务。1914年,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。此时已有黄侃、辜鸿铭、钱玄同、马叙伦、陶孟和、冯祖荀、何育杰、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。
1916年12月26日,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。1916年至1927年,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,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。蔡元培主张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”,“循思想自由原则、取兼容并包之义”,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。他辞退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国、外国教师。蔡元培仿效德国大学的管理制度,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、民主管理的制度。他设立了评议会,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,评议员由教授选出。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旁听生制度,使北大的学术活动对社会开放。北大还创办平民学校,为一般民众提供教育。1920年,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,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,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。1917年,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、文科学长,将他创办的《新青年》迁至北京。胡适、钱玄同、刘半农、李大钊、沈尹默、高一涵等北大文科教授参与《新青年》编辑,倡导民主与科学。胡适发表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陈独秀作《文学革命论》,鲁迅写出《狂人日记》《孔乙己》《药》;陈独秀与李大钊创办《每周评论》,北大学生创办《新潮》《国民》等刊物,宣传新思想、新文化,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。1919年5月4日,北京大专院校三千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游行示威,“五四运动”爆发。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。7月底,日军先后占领北平、天津。遵国民政府教育部令,国立北京大学、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迁至长沙,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,11月1日起上课,设17个系,有147名教师,至11月20日有三校1120名学生报到。长沙临时大学组建仓促,缺乏经费、图书、设备,办学条件非常困难。1937年底日军攻破南京,局势进一步恶化,日军空袭长沙更加频繁。1938年1月,国民政府批准临时大学迁址云南昆明。1938年4月2日,学校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,仿效苏联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。1949年,北京大学农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(今中国农业大学)。1950年,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(后来改名北京医科大学,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)。1950年,北京中法大学撤销,其文学院文史系、法国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大,理学院数理系、化学系部分并入北大。
课程
京大学现有人文学部、社会科学学部、理学部、信息与工程学部、医学部共五个学部,直属院系共53个,学士专业120个,硕士专业242个,博士专业212个。1988年,北大提出“加强基础,淡化专业,因材施教,分流培养”十六字办学方针,遵循方针推行了教学改革。2001年,北京大学开始“元培计划”,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实验。参加元培计划的学生实行学分制、导师制、弹性学制,入学只分文理科而不分专业。2002年起,北京大学在本科招生时实施大类招生模式。至2004年,除外国语、医学类专业之外,其它专业都实现了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,学生入校完成1至2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可在本院系内选择专业分流。中文系、化学学院等院系还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。自1989年起,北大开始试行辅修、双学位制度,至今大多数院系已开设有辅修或双学位课程,全校有30%的学生攻读辅修和双学位。北大还开展跨学科培养项目,如文、史、哲、考古、外语五院系开展的古典语文学班、元培学院开设的古生物学专业。北大在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、计算机科学、环境科学六领域实施了“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”,由知名学者为学生开设课程和讨论课,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以开展个性化辅导,通过国际交流、学科竞赛、科研训练方式培养学生。北京大学自2012年秋季开始试行“小班课教学”,结合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的方式培养学生。课程体系方面,北大缩减了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,减少了本科生必修课比例,增大学生自由选课空间。1998年起设立主干基础课,2000年9月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。另外,为加强学科交叉,还设立了学科大类平台课。北大设立了多项基金,资助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。北大还与早稻田大学、耶鲁大学等校开展了联合培养项目。此外,北大开设暑期学校、网络公开课,将课程资源与社会共享。